餐具包装 “内增高”:诚信经营容不得套路
记者近日调查发现,一些餐厅通过使用加厚、垫高的餐具,让餐品看起来分量更足;部分商家通过在商品包装盒内加垫硬纸壳、增加商品内层包装面积等方式,让商品看起来更“高大上”。而这种为餐具或包装加装“内增高”的做法并非个例。(8月16日 法治日报)
调查揭示的餐具与包装“内增高”乱象,戳中了不少消费者的共同体验。这种打着“营销创新”幌子的视觉欺诈手段,实际上是以误导性设计构筑消费陷阱,不仅逾越了法律的底线,更在悄然蚕食商业社会的诚信基石。
剥开“内增高”的伪装,其本质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认知误导。消费者对商品分量的判断,往往始于视觉直观感受。商家正是利用这种心理,通过加厚餐具底部、增设包装填充物、扩大外层尺寸等方式,人为制造“物超所值”的假象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八条明确规定,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,而“内增高”恰恰通过隐瞒包装与实物的真实比例,让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中做出错误选择。当消费者为“看起来很值”的商品买单,最终却发现实际内容物与预期相去甚远时,本质上已遭遇了欺诈性误导。
这种套路对市场秩序的破坏,正在形成连锁反应。在公平竞争的赛道上,企业本应比拼品质、价格与服务,而“内增高”却让部分商家找到了“走捷径”的空间:不提升产品本身,只在包装上做手脚,反而能凭借视觉优势抢占市场。长此以往,诚信商家难免陷入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困境——当踏踏实实做产品的商家因“卖相不佳”被冷落,被迫跟风搞包装套路时,整个行业的竞争逻辑就会彻底扭曲,从“比实力”沦为“比套路”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乱象正在向更多领域蔓延:从餐饮外卖到零食礼盒,从生鲜包装到化妆品套装,视觉误导的边界不断模糊,消费者的信任阈值也在一次次失望中不断降低。
若放任“内增高”野蛮生长,其危害将远超个体消费纠纷。短期看,消费者可能因“货不对板”减少复购,直接冲击商家营收;长期看,当“眼见为实”不再可信,整个市场将陷入“信任赤字”——消费者会对所有包装信息产生怀疑,购物时不得不耗费更多精力甄别真伪,最终导致交易成本上升、市场效率下降。更严重的是,这种行为会消解消费升级的动力:当商家将成本投入到包装套路而非产品创新时,真正有价值的商品反而难以脱颖而出,阻碍市场向更高质量发展。
规范乱象,需要多维度发力筑牢防线。监管层面应尽快明确“视觉误导”的认定标准,将“过度包装”“虚假容量暗示”纳入监管清单。可借鉴商品标签管理经验,要求餐饮、食品等行业明确标注包装材质占比、实际容量等信息,让消费者一目了然。对查实使用“内增高”误导消费的商家,应依法从重处罚,通过“违法成本高于收益”的震慑力遏制侥幸心理。行业自律同样关键。相关协会可推动建立“诚信包装”标准,对如实展示商品的企业给予认证背书,通过正向激励引导行业回归理性。比如餐饮协会可推广“透明化餐具”,要求商家使用可直观看到食物分量的容器;电商平台可对包装信息不实的商家进行流量限制,用市场机制倒逼规范。
消费者也需擦亮眼睛,主动成为监督力量。遇到“内增高”套路时,及时通过12315平台等渠道投诉维权,让不良商家付出代价。更重要的是,“用脚投票”选择诚信商家,让“真材实料”比“花里胡哨”更有市场,倒逼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氛围。
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,而非套路博弈。餐具与包装本应是商品的“嫁衣”,而非遮丑的“幌子”。只有让视觉呈现回归真实,让消费选择基于透明,市场才能在诚信的土壤里健康生长,最终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。(宋谋春)